10年坚守救助初心 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探索政府转介服务用真情暖人心
长寿区22岁的余鑫和余灏两姐弟在父母双逝后,面临辍学,基金会及时救助让两姐弟解除了后顾之忧;万州区17岁的吴翠兰居住的土坯房摇摇欲坠,基金会为其筑起温馨家园;巫山县双龙镇大山深处的邓厚双与高位截瘫父亲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基金会雪中送炭缓解家庭困境……看着困难群众从愁容舒展为笑脸,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切实体会救助的责任和帮扶的意义。

10年坚守救助初心 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探索政府转介服务用真情暖人心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10-28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8日16时讯 长寿区22岁的余鑫和余灏两姐弟在父母双逝后,面临辍学,基金会及时救助让两姐弟解除了后顾之忧;万州区17岁的吴翠兰居住的土坯房摇摇欲坠,基金会为其筑起温馨家园;巫山县双龙镇大山深处的邓厚双与高位截瘫父亲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基金会雪中送炭缓解家庭困境……看着困难群众从愁容舒展为笑脸,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切实体会救助的责任和帮扶的意义。

成立10年来,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始终怀揣着一颗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难的初心,将救急助难的使命牢牢扛在肩上,成为保民生、兜底线、救急难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image.png

以急难救助坚守初心市民

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自2011年成立以来,坚决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财政出资、基金运作”的要求,始终秉持“扶弱济困,救急助难”的宗旨,积极通过急难救助、温馨援建、扶智助学、急难众筹、一米阳光、春和计划心理服务及其他专项救助项目等,专门承接政府转介服务,对全市困难群众进行急难救助。

截止2021年9月,基金会共筹集资金2.24亿元,支出救助金2.02亿元,对21287人(户)实施了救助,足迹遍布全国,用行动传递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爱,全面展现社会组织的责任与担当,实现帮助一人,挽救一家,稳定一方的目标,发挥政府对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的特殊作用。

image.png

以多元服务创新救助之路

基金会坚持党的领导,以法律为准绳,以民政工作为指引,积极应对社会救助需求多元化、外部环境复杂化的情况,走出了一条探索、创新及发展的道路。一是紧跟国家大局,把准救助尺度。基金会紧跟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不同时代的政策要求和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救助方式。在决战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基金会围绕“三保障”开展扶困助医、扶智助学、温馨援建等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基金会又着眼乡村振兴,积极开发公益项目,加强慈善联合,积极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以“互联网+慈善”,拓展救助宽度。探索网络救助作为基金会扩大救助资金转型的重要抓手,2018年基金会联合公益宝开发建成了我市第一个困难群众急难众筹平台。从传统的线下救助发展为线下+线上联合救助模式,拓宽救助渠道。截止2021年9月,众筹平台共筹集资金2847万,救助2408人次,为困难群众筑起了救助的桥梁。三是以“物质+服务”,传递救助温度。基金会积极面对新时期新问题,在做好农村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困难群众救助,以“一米阳光”推进物质救助,“春和计划”进行心理服务,通过“物质+服务”的多元救助模式,精准对接差异化的社会救助需求,弥补了单一物质救助的局限性。该项试点工作自2019年7月以来,共对8275人实施救助,用温暖和谐之光照进每一个困难群众心田。四是不断提质升级,加快救助速度。救助范围逐步扩大,从最初仅进行医疗急难救助到如今覆盖建房、上学、众筹、心理服务等多方面;救助人数快速增长,从2011年的45人,到2021年9月底达到了21345人,实现了指数级增长;筹集资金不断增多,由2011年的200万元,发展到了如今的2.24亿元,实现了100倍增长;救助方式由单一变为多元,从仅有物质救助,到如今发展成为“物质+服务”多元救助方式,基金会正逐步走进困难群众心中,用实际行动来回应不断变化的群众期盼。

image.png

以实践探索政府转介服务

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救助方式,保障基本民生,强化特殊困难群众急难兜底保障的创新之举。肩负着帮助政府缓解救助压力,提升救助实效,织密社会保障网,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

着力弥补普惠性救助不足,大力提升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急难救助是社会保障最后的“安全网”,在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兜底作用。为有效衔接政府救助工作,织牢织实民生保障网,基金会对居住或生活在本市境内的因遭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的群众积极开展急难救助,通过承接政府转介服务,最大限度弥补政府社会救助普惠制的不足,极大提升了低保群众的保障力度,缓解了他们的负担,切实增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

极大发挥社会组织灵活性,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中指出,要鼓励和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购买服务、政策引导等推进社会力量融入到救助工作中,不仅有助于构建综合救助格局,还有助于打造多层次救助体系。在长期的实践中,基金会借助自身社会组织的灵活性,主动承担普惠救助制度外的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工作,通过精准对标困难群体,积极开展急难评估,主动上门施救,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有助于实现高效救助、精准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

激发了社会参与急难救助的热情,实现共同富裕。基金会因其公信力强的优势,积极加强与社会爱心力量合作,多方式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急难救助工作,发展了海吉亚、咏寿堂、唯医骨科、超有爱公益伙伴、张书兵等爱心企业和人士,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定向专项开展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让各界爱心力量参与到社会救助工作中,扩大救助队伍。目前基金会共设立了70余个专项基金,筹集资金达4000万元,救助的困难群众7451人。在一个个鲜活救助的案例中,因为有了爱心的传递,让救助对象感到了社会的善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一个人的救助热情能感染一群人,更能带动社会去奉献爱,让爱的星星之火,燎原四方,照亮共同富裕之路。

image.png

一直以来,基金会按照民政部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积极配合市民政局,通过承接政府转介服务最大限度弥补政府社会救助普惠制的不足,10余年的救助实践证明,基金会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嘱托,没有辜负人民的期盼,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民政部多次肯定基金会做好政府转介服务的做法,被媒体誉为全国救急助难的样板。基金会的救助经验与其说解决了困难群众难题,不如说弥补了政府普惠制的不足,成为政府探索转介服务的重要实践。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10年坚守救助初心 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探索政府转介服务用真情暖人心

2021-10-28 16:53:37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8日16时讯 长寿区22岁的余鑫和余灏两姐弟在父母双逝后,面临辍学,基金会及时救助让两姐弟解除了后顾之忧;万州区17岁的吴翠兰居住的土坯房摇摇欲坠,基金会为其筑起温馨家园;巫山县双龙镇大山深处的邓厚双与高位截瘫父亲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基金会雪中送炭缓解家庭困境……看着困难群众从愁容舒展为笑脸,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切实体会救助的责任和帮扶的意义。

成立10年来,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始终怀揣着一颗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难的初心,将救急助难的使命牢牢扛在肩上,成为保民生、兜底线、救急难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image.png

以急难救助坚守初心市民

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自2011年成立以来,坚决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财政出资、基金运作”的要求,始终秉持“扶弱济困,救急助难”的宗旨,积极通过急难救助、温馨援建、扶智助学、急难众筹、一米阳光、春和计划心理服务及其他专项救助项目等,专门承接政府转介服务,对全市困难群众进行急难救助。

截止2021年9月,基金会共筹集资金2.24亿元,支出救助金2.02亿元,对21287人(户)实施了救助,足迹遍布全国,用行动传递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爱,全面展现社会组织的责任与担当,实现帮助一人,挽救一家,稳定一方的目标,发挥政府对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的特殊作用。

image.png

以多元服务创新救助之路

基金会坚持党的领导,以法律为准绳,以民政工作为指引,积极应对社会救助需求多元化、外部环境复杂化的情况,走出了一条探索、创新及发展的道路。一是紧跟国家大局,把准救助尺度。基金会紧跟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不同时代的政策要求和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救助方式。在决战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基金会围绕“三保障”开展扶困助医、扶智助学、温馨援建等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基金会又着眼乡村振兴,积极开发公益项目,加强慈善联合,积极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以“互联网+慈善”,拓展救助宽度。探索网络救助作为基金会扩大救助资金转型的重要抓手,2018年基金会联合公益宝开发建成了我市第一个困难群众急难众筹平台。从传统的线下救助发展为线下+线上联合救助模式,拓宽救助渠道。截止2021年9月,众筹平台共筹集资金2847万,救助2408人次,为困难群众筑起了救助的桥梁。三是以“物质+服务”,传递救助温度。基金会积极面对新时期新问题,在做好农村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困难群众救助,以“一米阳光”推进物质救助,“春和计划”进行心理服务,通过“物质+服务”的多元救助模式,精准对接差异化的社会救助需求,弥补了单一物质救助的局限性。该项试点工作自2019年7月以来,共对8275人实施救助,用温暖和谐之光照进每一个困难群众心田。四是不断提质升级,加快救助速度。救助范围逐步扩大,从最初仅进行医疗急难救助到如今覆盖建房、上学、众筹、心理服务等多方面;救助人数快速增长,从2011年的45人,到2021年9月底达到了21345人,实现了指数级增长;筹集资金不断增多,由2011年的200万元,发展到了如今的2.24亿元,实现了100倍增长;救助方式由单一变为多元,从仅有物质救助,到如今发展成为“物质+服务”多元救助方式,基金会正逐步走进困难群众心中,用实际行动来回应不断变化的群众期盼。

image.png

以实践探索政府转介服务

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救助方式,保障基本民生,强化特殊困难群众急难兜底保障的创新之举。肩负着帮助政府缓解救助压力,提升救助实效,织密社会保障网,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

着力弥补普惠性救助不足,大力提升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急难救助是社会保障最后的“安全网”,在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兜底作用。为有效衔接政府救助工作,织牢织实民生保障网,基金会对居住或生活在本市境内的因遭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的群众积极开展急难救助,通过承接政府转介服务,最大限度弥补政府社会救助普惠制的不足,极大提升了低保群众的保障力度,缓解了他们的负担,切实增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

极大发挥社会组织灵活性,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中指出,要鼓励和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购买服务、政策引导等推进社会力量融入到救助工作中,不仅有助于构建综合救助格局,还有助于打造多层次救助体系。在长期的实践中,基金会借助自身社会组织的灵活性,主动承担普惠救助制度外的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工作,通过精准对标困难群体,积极开展急难评估,主动上门施救,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有助于实现高效救助、精准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

激发了社会参与急难救助的热情,实现共同富裕。基金会因其公信力强的优势,积极加强与社会爱心力量合作,多方式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急难救助工作,发展了海吉亚、咏寿堂、唯医骨科、超有爱公益伙伴、张书兵等爱心企业和人士,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定向专项开展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让各界爱心力量参与到社会救助工作中,扩大救助队伍。目前基金会共设立了70余个专项基金,筹集资金达4000万元,救助的困难群众7451人。在一个个鲜活救助的案例中,因为有了爱心的传递,让救助对象感到了社会的善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一个人的救助热情能感染一群人,更能带动社会去奉献爱,让爱的星星之火,燎原四方,照亮共同富裕之路。

image.png

一直以来,基金会按照民政部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积极配合市民政局,通过承接政府转介服务最大限度弥补政府社会救助普惠制的不足,10余年的救助实践证明,基金会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嘱托,没有辜负人民的期盼,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民政部多次肯定基金会做好政府转介服务的做法,被媒体誉为全国救急助难的样板。基金会的救助经验与其说解决了困难群众难题,不如说弥补了政府普惠制的不足,成为政府探索转介服务的重要实践。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