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每一个与“家”有关的故事
为什么流浪?来救助站的每一个人,几乎都被问过同样的问题。没有家,或者家里的生活不如流浪,又或者只是因为和家里人吵了一架……这些都是答案,但又没有一个能回答关于流浪的问题。

救助站:每一个与“家”有关的故事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6-19

为什么流浪?来救助站的每一个人,几乎都被问过同样的问题。没有家,或者家里的生活不如流浪,又或者只是因为和家里人吵了一架……这些都是答案,但又没有一个能回答关于流浪的问题。

在重庆市救助管理站档案室里,一摞摞被封存的档案,记录着来来往往的“过客”,他们有的找到了家人,有的久居于此,把救助站当成了家。

他们,想家了

在路人指引下,侯洪(化名)背着些许发黑的包,杵着陪伴了他几年的拐杖,站在重庆市救助管理站门口不远处。与其说拐杖,其实是一根不知从哪里捡的木棍,被盘得包了浆。

从建新西路拐进来的这条水泥路只有不到300米,侯洪歇了2次。

image.png

帮助老人寻亲 市救助站供图 华龙网发

临近门口,他有些许踟蹰,他们会不会送自己回家?还回得去吗?

来救助站的人,大多有一个共同特征:遇到困难了。

上世纪80年代,侯洪从巫山入赘湖北荆州,离婚后一个人出来流浪,30多年都没回过家,户口被注销了。老了,偏瘫了,想着要找个地方定下来。

这样的求助在救助站时常上演,有的疾病缠身想落叶归根,有的创业失败没钱回家,有的财物丢失想要一张回家的车票,他们唯一的诉求就是“回家”。

“当时他扶着拐杖,来给我们说想要回家,年龄大了,地名、身份信息都说不清楚。”救助站查询员黎小丽介绍,遵循寻亲工作规程、制定疑难寻亲方案,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开展救助查询工作,在其入站后24小时内发布寻亲公告。

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是救助站基本职能。

image.png

未成年人技能培训烘焙活动  市救助站供图 华龙网发

联系亲人,车辆接送……已联系不上巫山的亲人,侯洪被送往户口注销地湖北荆州,在当地养老院安顿下来,总算是落了脚,这里有遮风避雨的房屋,三餐定时的热饭热菜……

黎小丽办公室里,1米宽的中国地图钉在墙上,一侧墙上靠着书柜,里面除了查询过的每一个救助者档案,还有一整排被翻烂了泛黄的书,全国乡镇地名册、寻人大典、四川省地名口音大全、重庆市地名词典……甚至,还有一本被装订规范的全国地名剪报。

image.png

多年前的寻人大典 秦川摄

抓住一个关键词,或是一个口音,一页一页的翻,这都是黎小丽的前辈们的查询手段,作为如今使用人脸比对、寻亲网络、报纸媒体、DNA比对的新查询员来说,黎小丽难以想象前辈们花了多少精力。她说,那些泛黄的书,就是一个个回家的希望。

image.png

寻亲,等待了4年

每年,主动求助的,亦或是被送来的流浪乞讨人员,超过1万人次。其中,有那么一部分人留下长住。大多是“无法沟通”的流浪者,他们有的患有智力障碍、精神疾病,有的因年老、年幼、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

2013年4月3日,一个约10岁的患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小男孩张海(化名)被送到救助站。在全国联网的救助平台上,他们的信息,寥寥无几,姓名一栏是无名氏,或是临时编一个姓名,年龄依靠工作人员的推测,唯一能够辨识身份的,是来到救助站之后,拍下的那张证件照。

2015年,民政部、公安部联合发文,指出救助管理机构应当针对滞留在站的受助人员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数据,而公安机关应提供免费采集。

不仅是张海,意味着滞留在救助站的人都有很大机会寻到亲人。但是依旧得等,等他们的亲人也采集了DNA才有机会对比。

image.png

回访未成年人并送上生日蛋糕 市救助站供图 华龙网发

这一等又是两年,2017年,DNA数据库里传来好消息,找到了张海父母。当父母匆匆从湖南赶过来,离家4年的张海看到父亲,毫不犹豫的叫了声“爸爸”,再长的别离都阻隔不了亲情。

当救助站工作人员拿出张海刚进站拍的照片,妈妈立马确认那是儿子走失时的样子。张海也成为市救助站首例通过DNA寻亲成功。

“很大一部分流浪人员由于出走时间长,容貌已经发生较大改变,即使家人看到照片,也往往难以确认,这给寻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市救助站社工科的杨小艺介绍。

救助站里,像这样等待回家的人还有很多。无论是一年、两年,还是三年、四年,甚至更长的岁月,回家的路,他们走得并不容易,但不论希望多渺茫,从来没有人想过放弃。

电视、报纸、网络寻亲,实地走访,跨省协查,采集DNA……随着传统寻亲渠道与新技术的共同运用,有效降低了滞留疑难人员数量。201年至2019年,市救助站针对往年长期滞留人员,开展人脸识别110多次,使11名长期滞留的流浪人员寻找到亲人,另外又通过媒体平台和DNA比对成功寻亲5人。新的查询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走失亲人们团聚的时间。

image.png

送老人回到家乡武汉寻亲 市救助站供图 华龙网发

流浪少年,回家了

“你怎么又来了?”救助站特教老师魏雯婷惊讶到。

“对!我自己要求又到这里来参加教育矫治的。”酉阳县的田小宝(化名)11岁,父亲服刑,母亲外出打工,跟着奶奶一起住的他时不时会“拿”家里的钱去网吧打游戏,也会在外面“拿”钱去买游戏机。被人抓住,报警,送回家。奶奶打骂一番,安分了一阵子,又逃学“拿”钱去网吧。

2014年5月开始,市救助站在全市开展流浪未成年人集中教育矫治工作,建立了特殊教育、社工介入、心理咨询、生活管理四位一体的教育矫治模式。

四个月的矫治疏导,田小宝背着救助站送给他的书包文具回家了。

image.png

组织青少年开展“童心向党”手抄报活动 市救助站供图 华龙网发

一年后,田小宝再次被送来。“在社会青年诱导下,他又开始‘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魏雯婷有点失望,她也在琢磨怎么用更好的方式去帮他。

这一次,救助站再次为田小宝制定矫正方案,采用“育美德、懂法律”手段,加强思想教育,延伸救助服务内容,从站内救助到站外安置。田小宝来到了忠县文武学校继续上学,一切重新开始。

究其原因,少年的行为认知出现偏差,需要教育矫正。而流浪成瘾的少年,背后大多有“单亲、留守、隔代、辍学”这样的共性因素,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家庭和谐、社会关爱的氛围,才能解决流浪的问题。

为此,市救助站引入社会工作,将单一的物质救助,转变为集物质救助、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教育矫治、困难帮扶、能力提升、功能恢复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救助,使救助方式实现从“给鱼”转向“授渔”的根本转变。每年平均开展需求评估超过700余人次,个案介入近80例,帮助其回归家庭、回归校园、回归社会,直接惠及流浪乞讨人员上万人

从家里偷跑出来的叛逆少女夜默曦(化名)与父母达成和解;被父亲遗弃的包璐(化名)找到了愿意抚养他的二伯,回到了学校……这些城市流浪者的未来,正在慢慢改变。

魏雯婷说,救助站能给的,是一个温馨舒适的栖身之地,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寻亲寻家的人,还有让“少年的你”变成“更好的你”的教育矫治。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救助站:每一个与“家”有关的故事

2021-06-19 22:11:57 来源: 0 条评论

为什么流浪?来救助站的每一个人,几乎都被问过同样的问题。没有家,或者家里的生活不如流浪,又或者只是因为和家里人吵了一架……这些都是答案,但又没有一个能回答关于流浪的问题。

在重庆市救助管理站档案室里,一摞摞被封存的档案,记录着来来往往的“过客”,他们有的找到了家人,有的久居于此,把救助站当成了家。

他们,想家了

在路人指引下,侯洪(化名)背着些许发黑的包,杵着陪伴了他几年的拐杖,站在重庆市救助管理站门口不远处。与其说拐杖,其实是一根不知从哪里捡的木棍,被盘得包了浆。

从建新西路拐进来的这条水泥路只有不到300米,侯洪歇了2次。

image.png

帮助老人寻亲 市救助站供图 华龙网发

临近门口,他有些许踟蹰,他们会不会送自己回家?还回得去吗?

来救助站的人,大多有一个共同特征:遇到困难了。

上世纪80年代,侯洪从巫山入赘湖北荆州,离婚后一个人出来流浪,30多年都没回过家,户口被注销了。老了,偏瘫了,想着要找个地方定下来。

这样的求助在救助站时常上演,有的疾病缠身想落叶归根,有的创业失败没钱回家,有的财物丢失想要一张回家的车票,他们唯一的诉求就是“回家”。

“当时他扶着拐杖,来给我们说想要回家,年龄大了,地名、身份信息都说不清楚。”救助站查询员黎小丽介绍,遵循寻亲工作规程、制定疑难寻亲方案,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开展救助查询工作,在其入站后24小时内发布寻亲公告。

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是救助站基本职能。

image.png

未成年人技能培训烘焙活动  市救助站供图 华龙网发

联系亲人,车辆接送……已联系不上巫山的亲人,侯洪被送往户口注销地湖北荆州,在当地养老院安顿下来,总算是落了脚,这里有遮风避雨的房屋,三餐定时的热饭热菜……

黎小丽办公室里,1米宽的中国地图钉在墙上,一侧墙上靠着书柜,里面除了查询过的每一个救助者档案,还有一整排被翻烂了泛黄的书,全国乡镇地名册、寻人大典、四川省地名口音大全、重庆市地名词典……甚至,还有一本被装订规范的全国地名剪报。

image.png

多年前的寻人大典 秦川摄

抓住一个关键词,或是一个口音,一页一页的翻,这都是黎小丽的前辈们的查询手段,作为如今使用人脸比对、寻亲网络、报纸媒体、DNA比对的新查询员来说,黎小丽难以想象前辈们花了多少精力。她说,那些泛黄的书,就是一个个回家的希望。

image.png

寻亲,等待了4年

每年,主动求助的,亦或是被送来的流浪乞讨人员,超过1万人次。其中,有那么一部分人留下长住。大多是“无法沟通”的流浪者,他们有的患有智力障碍、精神疾病,有的因年老、年幼、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

2013年4月3日,一个约10岁的患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小男孩张海(化名)被送到救助站。在全国联网的救助平台上,他们的信息,寥寥无几,姓名一栏是无名氏,或是临时编一个姓名,年龄依靠工作人员的推测,唯一能够辨识身份的,是来到救助站之后,拍下的那张证件照。

2015年,民政部、公安部联合发文,指出救助管理机构应当针对滞留在站的受助人员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数据,而公安机关应提供免费采集。

不仅是张海,意味着滞留在救助站的人都有很大机会寻到亲人。但是依旧得等,等他们的亲人也采集了DNA才有机会对比。

image.png

回访未成年人并送上生日蛋糕 市救助站供图 华龙网发

这一等又是两年,2017年,DNA数据库里传来好消息,找到了张海父母。当父母匆匆从湖南赶过来,离家4年的张海看到父亲,毫不犹豫的叫了声“爸爸”,再长的别离都阻隔不了亲情。

当救助站工作人员拿出张海刚进站拍的照片,妈妈立马确认那是儿子走失时的样子。张海也成为市救助站首例通过DNA寻亲成功。

“很大一部分流浪人员由于出走时间长,容貌已经发生较大改变,即使家人看到照片,也往往难以确认,这给寻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市救助站社工科的杨小艺介绍。

救助站里,像这样等待回家的人还有很多。无论是一年、两年,还是三年、四年,甚至更长的岁月,回家的路,他们走得并不容易,但不论希望多渺茫,从来没有人想过放弃。

电视、报纸、网络寻亲,实地走访,跨省协查,采集DNA……随着传统寻亲渠道与新技术的共同运用,有效降低了滞留疑难人员数量。201年至2019年,市救助站针对往年长期滞留人员,开展人脸识别110多次,使11名长期滞留的流浪人员寻找到亲人,另外又通过媒体平台和DNA比对成功寻亲5人。新的查询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走失亲人们团聚的时间。

image.png

送老人回到家乡武汉寻亲 市救助站供图 华龙网发

流浪少年,回家了

“你怎么又来了?”救助站特教老师魏雯婷惊讶到。

“对!我自己要求又到这里来参加教育矫治的。”酉阳县的田小宝(化名)11岁,父亲服刑,母亲外出打工,跟着奶奶一起住的他时不时会“拿”家里的钱去网吧打游戏,也会在外面“拿”钱去买游戏机。被人抓住,报警,送回家。奶奶打骂一番,安分了一阵子,又逃学“拿”钱去网吧。

2014年5月开始,市救助站在全市开展流浪未成年人集中教育矫治工作,建立了特殊教育、社工介入、心理咨询、生活管理四位一体的教育矫治模式。

四个月的矫治疏导,田小宝背着救助站送给他的书包文具回家了。

image.png

组织青少年开展“童心向党”手抄报活动 市救助站供图 华龙网发

一年后,田小宝再次被送来。“在社会青年诱导下,他又开始‘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魏雯婷有点失望,她也在琢磨怎么用更好的方式去帮他。

这一次,救助站再次为田小宝制定矫正方案,采用“育美德、懂法律”手段,加强思想教育,延伸救助服务内容,从站内救助到站外安置。田小宝来到了忠县文武学校继续上学,一切重新开始。

究其原因,少年的行为认知出现偏差,需要教育矫正。而流浪成瘾的少年,背后大多有“单亲、留守、隔代、辍学”这样的共性因素,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家庭和谐、社会关爱的氛围,才能解决流浪的问题。

为此,市救助站引入社会工作,将单一的物质救助,转变为集物质救助、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教育矫治、困难帮扶、能力提升、功能恢复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救助,使救助方式实现从“给鱼”转向“授渔”的根本转变。每年平均开展需求评估超过700余人次,个案介入近80例,帮助其回归家庭、回归校园、回归社会,直接惠及流浪乞讨人员上万人

从家里偷跑出来的叛逆少女夜默曦(化名)与父母达成和解;被父亲遗弃的包璐(化名)找到了愿意抚养他的二伯,回到了学校……这些城市流浪者的未来,正在慢慢改变。

魏雯婷说,救助站能给的,是一个温馨舒适的栖身之地,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寻亲寻家的人,还有让“少年的你”变成“更好的你”的教育矫治。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