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重庆志愿服务组织作用 力求从源头推动垃圾分类
截止2019年11月,重庆实名注册志愿者数量587万人,正成为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力军。如何充分利用志愿者这一社会资源,并使其成为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动力,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尝试。
居民环保意识欠缺生活垃圾分类难
2019年1月1日,《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标志着生活垃圾分类正式走进重庆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必答题”。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被网友称为“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
肉眼可见,全重庆主城区所有的街道上垃圾箱都是划分了“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两类,但可以发现是混装现象,里面各种种类的垃圾都有。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扔掉手中的垃圾,大部分都是服从就近原则,哪个垃圾箱近就扔哪个,而非有意识的去分类后投放。
由于部分市民环保意识不强,理解不到生活垃圾分类对居住生活环境改善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透明塑料袋属于可回收垃圾。”“啊,它不是包含有害物质吗?”不少年轻人听到这个分类表示特别惊讶,老人、儿童等垃圾分类意识同样不足。由于生活用品繁杂,尽管市民有环保意识,但是并不清楚或者记不住过多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
同时垃圾分类投放会占用居民额外时间与精力,特别是有的小区还需要定时定点投放,这对于辛苦工作一整天的上班族来说,下班时间丢个垃圾都被束缚,难以接受。
不具备环保意识、惯性思维、方便原则等,这些都成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的阻碍。
社工、志愿者纷纷试水专业度仍然欠缺
在城市大力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上述问题是不可回避的阻碍点。跨越这些障碍时,除了政府部门带头,社工组织、志愿者队伍在引导居民形成良好垃圾分类习惯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很多社工机构在执行各类社区环境治理项目时,大多开展过涉及垃圾分类内容的活动。
石柱县喜洋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石柱县南宾镇黄鹿村实施乡村治理项目时,多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的整治行动;江津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服务江津区鼎山街道滨江社区时,根据社区要求及物业需求,搭建志愿服务队、成立监督小组帮助居民增能,提高垃圾分类意识。
渝中区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郑建介绍,对于非环保类的组织和志愿者而言,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困难,他们不是专业环保人员,了解的生活垃圾分类资料也都是来自于宣传单的介绍,或者网上的片面搜索,大多没有深入学习环保知识。
“在我蹲点,探访生活垃圾分类活动时,收到一些社区发的垃圾分类宣传单,仔细一看,上面的垃圾分类划分都错了,这不是误导居民吗?”郑建提到,由于社工与志愿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很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对于整个重庆市而言实施垃圾分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结合当地的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垃圾成分等因素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引导居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
垃圾分类多元化参与发挥志愿服务组织作用
单凭志愿者的热情和努力使城市实施垃圾分类是远远不够的,它离不开社会倡导和社会动员,更加需要具备垃圾分类相关的专业知识。
为此,重庆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和渝中区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交流培训会,邀请志愿服务组织交流分享自身参与城市社区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经验,以此提高志愿者专业服务能力,科学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深刻认识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交流会上,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垃圾分类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志愿队伍要发挥自身强大力量推动全民环保意识和分类习惯的养成。
参与培训会的石柱县喜洋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谭燕表示,在进行服务项目过程中,感觉到自身的不足,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改善不足之处,借鉴其它机构优秀的方案举措,提升自身的环保技能,未来更好地为居民服务,更有力地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落地实施。
培训结束后,主办方联合40余个志愿服务组织和垃圾分类市级志愿服务岗发出倡议,引导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岗位积极“文明新时尚”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志愿服务行动,组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提高志愿者专业服务能力、科学设置志愿服务岗位、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深刻认识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推动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中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