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事一议一育” 兴民社工助长寿区河堰村美丽乡村建设
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有3400余人,其中留守人员近1000余人。2018年7月,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长寿慢城项目开始实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传承民俗文化、建构生态文明,如何培育村民自治能力、建构睦邻互助网络,成为农村社会治理重要的议题之一。

探索“一事一议一育” 兴民社工助长寿区河堰村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3-3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31日10时讯 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有3400余人,其中留守人员近1000余人。2018年7月,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长寿慢城项目开始实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传承民俗文化、建构生态文明,如何培育村民自治能力、建构睦邻互助网络,成为农村社会治理重要的议题之一。

进驻长寿龙河 初识美丽乡村

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美丽乡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由重庆兴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围绕“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社区治理”两大主题,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服务、婚丧礼俗倡导服务、村民自组织培育服务、特色文化打造服务。通过自组织培育与村民骨干培育,协助村支两委推广“三事分流”工作法,探索“一事一议一育”工作机制,以“五会”组织为载体依托、村民骨干为项目抓手、村民需求为任务中心,社区活动为动力引擎,引导村民骨干从“关注自我”到“关注他人”,从“服务社团”到“服务社区”,积极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提升村民主人翁意识,从而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image.png

开展社区探访 抓准服务需求

河堰村面积宽阔,辖七个村民小组,人口众多,村委会管理事项多。村内有五个村民自治组织,分别为村民代表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和老年人协会,统称为“五会”,“五会”目前已有基本框架,但还需要建立长期持续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

据悉,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近三分之一是留守人员,以老年人为主,他们的日常生活存在身心健康问题、生活困难等问题,急需专业社工的介入和帮扶。围绕文明乡风建设,社工将进一步挖掘乡村资源,传承乡土文化,破除乡风陋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绿色、积极的乡村生活新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image.png

挖掘村民资源 培育社区能人

46岁的李淑容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河堰村人,村民们都认识,威望较高。经营着小型养鸡场,空闲时间较多,喜欢“管闲事”的她便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乡村治理的工作中。在村委会和社工的指导下,还成立了以李淑容为骨干的河堰村“爱心行动队”。

不仅如此,在李淑容推荐下,社工还挖掘了道德评议会的成员杨明华、周昌珍,她们都是村里的热心人,除农忙时节大多赋闲在家,有大量时间参与志愿服务,他们也需要发挥余热去做一些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这些被挖掘出来的社区能人分布在村里各个地方,也生活在困难群众的身边。对于社工的融入及挖服务需求的挖掘和活动的开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在社区能人的带领下,社工进行社区探访及个案挖掘。

志愿者余淑清的老邻居陈婆婆与丈夫两人一直住在村里,多年前陈婆婆的丈夫因为意外摔伤眼角,无法务农。为照顾老伴,不给子女添负担,陈婆婆留在农村老家,收养的三只猫和两只狗,成为她寄托心事、排遣孤独的依靠。了解陈婆婆情况后,社工在爱心行动队的志愿者带领下,对陈婆婆一家进行探访,志愿者们也经常陪她聊聊家常,提供陪伴服务,并邀请她就近的社区活动,渐渐开朗的陈婆婆主动提出加入到志愿者团队。

社区能人就像是星星之火,加以组织培育,有助于激发能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真正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增强村民的集体感和归属感。

image.png

分级管理制度 关爱留守村民

那么,社区能人是如何培育的呢?这还要回归到村民们本身的需求中。像陈婆婆这样的留守老人不少,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陪伴,有时比物质的给予更重要。

针对村内留守人员,兴民社工采用分级管理的方法,普通的村民作为第一级村民泛社群体,主要为偶遇式探访、开展活动、发布消息;特定对象的聚焦性群体作为第二级焦点服务群体,主要为“五会”对象及其他社区自组织;需要重点关怀、帮助的困难群众作为第三级重点陪助群体。针对第三级重点陪助群体,兴民社工整合资源,重新调整探访记录格式,将对象分为第一级别的信息建档表,即名单台账,第二级别的探访记录表和第三级别的动态跟踪表。

利用志愿者本土优势带领社工入户探访建立关系,发挥社工专业优势评估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及真实需求,开展个案工作服务,积极链接爱心行动队的志愿力量,共同协商帮扶内容、制定帮扶计划、做相应的能力提升培训,并根据志愿者反馈和社工评估的具体情况,实时调整动态评估方案,以便高效持续的关注重点陪助群体。

image.png

“一事一议一育” 激发自组织活力

社区自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如何激活社区自组织?必须能力和意识两手抓。“一事一议一育”机制中,“事”既可以理解为事件,也可以理解为做事;“议”是思想碰撞、意识升华;“育”则是强调过程,也说明培育结果。

在2019年的“爱心在行动·温暖过寒冬”活动中,兴民社工以“一事一议一育”作为工作机制,培育爱心行动队。

村里高龄独居老人的关怀问题,引导志愿者进行“三事”的界定——这是私事、小事、还是大事?然后从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角度引导组织讨论家庭支持的具体局限以及政策,从而将其定义为“小事”。在“议”的过程中,事件明确,责任明确,接下来便是对“事”的策划。

以往送关爱活动中,较多的是直接购买现成的物品,志愿者们主要承担“搬运工”的作用,相较于物质,投入情感的产物更为珍贵,也更容易拉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

在社工、村委会、社区能人的提议下,爱心行动队以织围巾为老人送去关心与关爱。在社区能人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河堰村村民加入“爱心行动队”志愿者团队,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有着16名固定核心成员的团队,为村民们提供温暖贴心的服务。

image.png

建设美丽乡村 共建共治共享

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基础娱乐休闲设施相对较少,许多老人没有活动场地。该问题引起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一事一议,迅速启动了河堰村的环境改造整治,在村内建造一批可供休闲娱乐的院坝。村委会召集各组村民代表共同商讨院坝的数量及分布场地,共确定五个场地。

志愿者余婆婆主动自筹修建水泥硬化到家,“爱心行动队”自发组织起来,协助完善院坝的绿化,有效地改变居住环境,河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河堰村治理过程中,村委会运用“三事分流”工作法,引导村民自治,形成了“村内事、大家议、协商办、共监督”的自治管理流程,让村民参与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

社区治理归根结底还是靠“人”的参与,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还是需要依靠“居民自治”来带动“社区共治”,从而达到“善治”、“德治”。

河堰村的社区自组织在自我运转的同时,也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公转”当中。本年度项目,兴民社工与村委联合打造河堰议事厅,定期组织开展“五会”议事会,将各成员以及各自组织召集起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对特定的议题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由村委、社工机构联合商讨。大到村里环境整治,小到街道美化、活动策划、走访慰问等。

在今年,自治联合会的运作模式、成员组成、管理效能、活动形式将不断升级,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方面调研河堰村村民需求,以多元化活动扩大自治影响力,带动更多的邻居参与社区治理,联合村民力量,整合村民资源,引领推动自治氛围形成,推动河堰村美丽乡村建设。

image.png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探索“一事一议一育” 兴民社工助长寿区河堰村美丽乡村建设

2020-03-31 10:59:08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31日10时讯 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有3400余人,其中留守人员近1000余人。2018年7月,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长寿慢城项目开始实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传承民俗文化、建构生态文明,如何培育村民自治能力、建构睦邻互助网络,成为农村社会治理重要的议题之一。

进驻长寿龙河 初识美丽乡村

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美丽乡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由重庆兴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围绕“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社区治理”两大主题,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服务、婚丧礼俗倡导服务、村民自组织培育服务、特色文化打造服务。通过自组织培育与村民骨干培育,协助村支两委推广“三事分流”工作法,探索“一事一议一育”工作机制,以“五会”组织为载体依托、村民骨干为项目抓手、村民需求为任务中心,社区活动为动力引擎,引导村民骨干从“关注自我”到“关注他人”,从“服务社团”到“服务社区”,积极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提升村民主人翁意识,从而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image.png

开展社区探访 抓准服务需求

河堰村面积宽阔,辖七个村民小组,人口众多,村委会管理事项多。村内有五个村民自治组织,分别为村民代表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和老年人协会,统称为“五会”,“五会”目前已有基本框架,但还需要建立长期持续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

据悉,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近三分之一是留守人员,以老年人为主,他们的日常生活存在身心健康问题、生活困难等问题,急需专业社工的介入和帮扶。围绕文明乡风建设,社工将进一步挖掘乡村资源,传承乡土文化,破除乡风陋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绿色、积极的乡村生活新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image.png

挖掘村民资源 培育社区能人

46岁的李淑容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河堰村人,村民们都认识,威望较高。经营着小型养鸡场,空闲时间较多,喜欢“管闲事”的她便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乡村治理的工作中。在村委会和社工的指导下,还成立了以李淑容为骨干的河堰村“爱心行动队”。

不仅如此,在李淑容推荐下,社工还挖掘了道德评议会的成员杨明华、周昌珍,她们都是村里的热心人,除农忙时节大多赋闲在家,有大量时间参与志愿服务,他们也需要发挥余热去做一些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这些被挖掘出来的社区能人分布在村里各个地方,也生活在困难群众的身边。对于社工的融入及挖服务需求的挖掘和活动的开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在社区能人的带领下,社工进行社区探访及个案挖掘。

志愿者余淑清的老邻居陈婆婆与丈夫两人一直住在村里,多年前陈婆婆的丈夫因为意外摔伤眼角,无法务农。为照顾老伴,不给子女添负担,陈婆婆留在农村老家,收养的三只猫和两只狗,成为她寄托心事、排遣孤独的依靠。了解陈婆婆情况后,社工在爱心行动队的志愿者带领下,对陈婆婆一家进行探访,志愿者们也经常陪她聊聊家常,提供陪伴服务,并邀请她就近的社区活动,渐渐开朗的陈婆婆主动提出加入到志愿者团队。

社区能人就像是星星之火,加以组织培育,有助于激发能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真正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增强村民的集体感和归属感。

image.png

分级管理制度 关爱留守村民

那么,社区能人是如何培育的呢?这还要回归到村民们本身的需求中。像陈婆婆这样的留守老人不少,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陪伴,有时比物质的给予更重要。

针对村内留守人员,兴民社工采用分级管理的方法,普通的村民作为第一级村民泛社群体,主要为偶遇式探访、开展活动、发布消息;特定对象的聚焦性群体作为第二级焦点服务群体,主要为“五会”对象及其他社区自组织;需要重点关怀、帮助的困难群众作为第三级重点陪助群体。针对第三级重点陪助群体,兴民社工整合资源,重新调整探访记录格式,将对象分为第一级别的信息建档表,即名单台账,第二级别的探访记录表和第三级别的动态跟踪表。

利用志愿者本土优势带领社工入户探访建立关系,发挥社工专业优势评估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及真实需求,开展个案工作服务,积极链接爱心行动队的志愿力量,共同协商帮扶内容、制定帮扶计划、做相应的能力提升培训,并根据志愿者反馈和社工评估的具体情况,实时调整动态评估方案,以便高效持续的关注重点陪助群体。

image.png

“一事一议一育” 激发自组织活力

社区自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如何激活社区自组织?必须能力和意识两手抓。“一事一议一育”机制中,“事”既可以理解为事件,也可以理解为做事;“议”是思想碰撞、意识升华;“育”则是强调过程,也说明培育结果。

在2019年的“爱心在行动·温暖过寒冬”活动中,兴民社工以“一事一议一育”作为工作机制,培育爱心行动队。

村里高龄独居老人的关怀问题,引导志愿者进行“三事”的界定——这是私事、小事、还是大事?然后从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角度引导组织讨论家庭支持的具体局限以及政策,从而将其定义为“小事”。在“议”的过程中,事件明确,责任明确,接下来便是对“事”的策划。

以往送关爱活动中,较多的是直接购买现成的物品,志愿者们主要承担“搬运工”的作用,相较于物质,投入情感的产物更为珍贵,也更容易拉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

在社工、村委会、社区能人的提议下,爱心行动队以织围巾为老人送去关心与关爱。在社区能人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河堰村村民加入“爱心行动队”志愿者团队,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有着16名固定核心成员的团队,为村民们提供温暖贴心的服务。

image.png

建设美丽乡村 共建共治共享

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基础娱乐休闲设施相对较少,许多老人没有活动场地。该问题引起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一事一议,迅速启动了河堰村的环境改造整治,在村内建造一批可供休闲娱乐的院坝。村委会召集各组村民代表共同商讨院坝的数量及分布场地,共确定五个场地。

志愿者余婆婆主动自筹修建水泥硬化到家,“爱心行动队”自发组织起来,协助完善院坝的绿化,有效地改变居住环境,河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河堰村治理过程中,村委会运用“三事分流”工作法,引导村民自治,形成了“村内事、大家议、协商办、共监督”的自治管理流程,让村民参与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

社区治理归根结底还是靠“人”的参与,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还是需要依靠“居民自治”来带动“社区共治”,从而达到“善治”、“德治”。

河堰村的社区自组织在自我运转的同时,也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公转”当中。本年度项目,兴民社工与村委联合打造河堰议事厅,定期组织开展“五会”议事会,将各成员以及各自组织召集起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对特定的议题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由村委、社工机构联合商讨。大到村里环境整治,小到街道美化、活动策划、走访慰问等。

在今年,自治联合会的运作模式、成员组成、管理效能、活动形式将不断升级,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方面调研河堰村村民需求,以多元化活动扩大自治影响力,带动更多的邻居参与社区治理,联合村民力量,整合村民资源,引领推动自治氛围形成,推动河堰村美丽乡村建设。

image.png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